人工智能+,何以成为新引擎?

2024-03-28 17:21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多地都在加快拥抱人工智能。如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人工智能怎样赋能生产生活,及其推广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让人工智能赋能生产,“为人所用”

输入需求即可生成稿件、视频,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模型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不少人的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力,导致大量失业?

“AI技术的发展可能会让某些行业受到冲击,但暂时不会带来整个人类的科技创新、智力产能的根本性进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表示,人工智能只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人们可以借此产出更好的作品。年轻人对此应该有好奇心、保持学习的欲望,及时掌握新工具,最好有一些人能投入到对工具的研究中。

中泰信合人工智能研究院刘博士:人工智能(AI)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生产领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学习能力为生产过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让AI赋能生产,并真正“为人所用”,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创新发展的关键。

科技发展更多的作用是赋能,让人类更有效率、更有创意地工作,更有品质地生活,关键在于怎样做到趋利避害,让科技真正向善。人工智能会替代一部分劳动技能和岗位,也会催生大量新兴岗位,“劳动力市场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可以形成共生关系,行业对人工智能的‘暴露系数’同时也是‘增强能力’的巨大空间。”

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AI赋能 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国资央企发挥功能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中小微企业是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让人工智能赋能更多中小微企业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可以助力企业加快创新研发、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业务流程等,但考虑很多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其能够产生的变革缺乏了解,需要构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降低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

中泰信合董事长徐文轩:让AI赋能生产并“为人所用”,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积极拥抱AI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数据安全和伦理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以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4个人的公司开发了文生视频软件Pika,11个人的公司推出了AI图片生成软件Midjourney,Open AI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也是由13个人的年轻团队用1年左右时间开发。

“今后也许会产生更多的只有几个员工的独角兽企业,因此,我国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微小企业的创立和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非常重要。”他建议,持续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券”申请条件和使用方式,使得刚创业的小微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建立创新生态比技术更重要”

当前,人工智能的赛道上竞争激烈,投资市场、地方政府都在抢抓机遇。比如南京提出要抓住大模型新浪潮,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杭州提出着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多地都有所动作。

上海也早已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及大模型新赛道,2022年颁布施行《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2023年11月发布《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推动上海大模型创新发展,营造通用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快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加快布局下,截至2023年10月,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厂商和高校院所共计254家。然而,与大模型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技术研究、数据构建和应用落地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泰信合参与建设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瞄准工业人工智能领域,为工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应用的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为学校、地方发展提供人工智能科研技术服务支撑。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环节,目前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不够,相关人才也存在缺口。大多数从实验室诞生的科技成果需要经过中试放大验证才能应用,中试放大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一类复合性的人才,他们不仅要能理解科研、理解技术,也要理解企业需求,能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讲明白科研成果,把双方串起来。

人工智能在中泰信合加速落地

作为中泰信合的新型产业之一,人工智能在中泰信合发展正在加速。

围绕大模型、智能芯片、科学智能、机器人、类脑智能、元宇宙、自动驾驶、区块链等前沿风向,集结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科研人员,展现众多AI前沿技术。中泰信合凭借AI技术落地研发了“AiBox算法盒”、“AI健康易伴”、“智慧班组”以及“知更鸟”等众多人工智能产品应用,逐步实现生态应用场景。

围绕电力、医疗、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中泰信合将继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发布揭榜挂帅项目,让人工智能有大用处。